见宋治沉默了太久,高福瑞有些心急。
“草诏,封赵宁为唐州郡王,食邑五千户,回京受封。
“郓州军、平卢军久战辛苦,令,各归驻地休整,并论功行赏。
“令,贵妃统兵收复中原各个州县!”
宋治眉眼如剑的说完这些,挥了挥手,示意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去做事。
“陛下,这”
高福瑞万万没想到,宋治给赵宁封王封得这么干脆。
宋治看向高福瑞:“郓州军、平卢军的军功册报上来后,由你审查,记住,该有的军功,一丝一毫也不要克扣。
“关键是,所有该升迁的有功将校,都得分别调往别的节度使麾下任职!接替这些人在郓州军、平卢军中的职位的人选,你也要迅速拟定。”
高福瑞惊疑不定:“调走赵宁麾下将校,他能答应吗?”
宋治淡淡道:“那就得看他想不想要这个王爵了。”
想要,就得答应交换条件。
第四七五章 何以为王
除了留下城防驻军,赵宁跟王师厚分别后,率领郓州军主力回到郓州。
军功册报上朝廷,很快就核算完毕,没有丝毫克扣。
随后,礼部的人到了郓州,催促赵宁赶紧回金陵,朝廷已经准备好了大典,日子都定下来了,既给他庆功,也正式册封他为唐州郡王。
前者是为了安定、振奋天下人心,后者是彰显朝廷绝不亏待有功之士。
赵宁没有启程,大战方歇,军中事务繁杂,各地驻军的分派需要调整,此事干系深远,赵宁必须亲自办定。
也是在这种情况下,天子使者到了郓州,对郓州将士论功行赏,本来军功卓著者都要回京面圣的,考虑到中原还在激战,路途不靖,便暂时罢了。
论功行赏自然是件大事,三军上下无不兴奋。
但这种兴奋并没有持续太久,随着将士们加官进爵,按照朝廷的意思,一大批将校,就要去别的藩镇任职。
上到陈奕、贺平、耿安国这种上将,下到一营都指挥使这种中坚力量,一百多人要离开郓州军,而他们的位置,却要被朝廷委派的人接替。
消息一出,全军哗然。
天子使者的理由正当而又无懈可击:朝廷之所以如此安排,是因为郓州军战力强横,独步大齐,军中将校,都是国之栋梁,每一个都可堪大任。
而现如今,除了河东军、汴梁军,百余万大齐军队的战力,比之北胡大军仍有明显差距。
为了提升这些军队的战力,才必须重用郓州军中的骁将,去帮助那些节度使训练、整肃麾下军队,提升他们的战力,之后再带领麾下部曲沙场建功、报效国家。
一军强,不是大齐军力之强;各军都强,大齐整体军力才是真强。
而“重用”二字也并不虚。
天子使者来了郓州,不折不扣的论功行赏,给将士们加官进爵之余,调派郓州军将校去别镇任职时,都是拔擢一级任用。
譬如说一营副将,去了别镇就是一营主将,官品相应提升;其中最为显赫的,当属有破兖州头功的贺平,直接就被任命为节度使了。
在如此光明显赫的个人前途面前,谁又能不动心?
再者,郓州始终没有建立藩镇,朝廷也没有给赵宁节度使的权位,整个郓州军,本就是战时临时序列,大总管也是临时职位。
郓州军并非一个长久不变的整体,早晚是要散的。
正常情况下,郓州军将校没有道理不服从朝廷安排,就算赵宁提点过他们的修为,对他们恩情不俗。
赵宁也无法强留他们,没有名分不说,也不能这样做。毁人前程犹如杀人父母,强行留人只会引起大家的不满,甚至是记恨。
可郓州军中的骨干将校,并不是正常人。
他们大多是一品楼、长河船行的修行者。
是赵宁的人。
大堂里,陈奕不无急切的向赵宁进言:“公子,朝廷此举,无异于釜底抽薪,是要将公子逼上绝路!
“今日分走了军中将校,明日就会拆散郓州军,将士们或者分别建立藩镇,或者被分别划归其他节度使!
“皇朝近两百万大军,除了皇后的扈从军、天子的元从禁军,哪一军不是由节度使统辖?
“朝廷一直拖着不肯给公子节度使之位也就罢了,现在还要拆散公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至锐强军,这不是毁公子的心血吗?
“无论如何,我们绝对不能让朝廷此举得逞,公子只管说怎么办,属下敢保证,眼下的郓州军,我们绝对能够掌控住!”
作为赵宁的心腹,朝廷是怎么对待赵宁的,皇帝又如何猜忌赵氏,陈奕心里一清二楚。
跟了赵宁这么久,他也已经知道,打压世家中央集权,是宋治的既定国策,没有更该的可能,所以赵氏跟宋治的矛盾,国战后还会存在。
陈奕这话出口后,堂中的那些赵宁心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