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行山之行五月初十从京城出发,再回到京城时,已经是六月盛夏里。
前后打出皇太女仪仗,坐在金辂车里,在知了震耳欲聋的鸣叫声中,从大开的东南城门缓缓驶入城中。
京城百姓提前知道了消息,车驾回返当天,数万百姓在长街两边围观迎接,鲜花鲜果掷满了车头马鞍。
车驾行驶入东宫之后,姜鸾吩咐几个女官拾掇拾掇,居然收拾出了上百斤的鲜果,全给了淳于闲,统一发给这次所有跟随出行的东宫禁军,每人当晚分了半斤鲜果。
和京城街头的热闹景象截然不同的,是政事堂里肃穆的气氛。
裴显回到政事堂当日,踏进明堂门槛,迎面对着两张臭脸。
“裴中书跟随皇太女出行了一趟太行山,时机恰到好处啊。”李相不冷不热地说,“留下我等在京中左支右绌,焦头烂额。”
突厥五月里送来的要求和亲的国书,已经惊动了圣人跟前。
最近京城天气酷热,端庆帝还是不肯喝水,夏日里喝鸡汤鱼汤这些荤汤又觉得油腥难受,他身子顶不住,为了国书的事又烦躁,前几日硬是中了一回暑,人在寝殿里撅了过去。
内侍们慌忙回禀了顾娘娘,顾娘娘哭着来见他,好说歹说,在寝殿里放了冰块。
冰块消暑倒是好用,但冰块会化成水,圣人见不得清水,四处放冰块的角落拿布巾遮遮掩掩的盖结实,落在端庆帝眼里,还有什么不明白的,反倒又引得他发了一回癔症。
明明之前开春那段时日,已经两个月没有发癔症了。
御医们也没法子。屋里太热了会中暑,放冰块会引发癔症,一口清水都喝不得,油腻浓汤又喝不下去。夏日燥热,无法可想,只能硬生生忍过这个季节。
朝臣们都听闻了圣人苦夏、身子不好的传闻,各个长吁短叹,心情郁闷。
突厥人要求和亲的国书,又正好卡在这个时候,不上不下的。
“裴中书回来了,就请看看吧。这就是我们大闻朝的边境睦邻。所提要求,简直是匪夷所思!”
李相扔过来的奏本,就是鸿胪寺上奏的那本奏章,裴显早从姜鸾那处看过了。
他略翻了翻,合起奏本,往长案上一扔,
“和亲之事不必议。两位应该都无意见?关于突厥新可汗,裴某曾和他打过几次交道。”
李相和崔中丞露出了倾听的神色。
“这位薛延陀部出身的新可汗,打仗是一把好手。当初在河东边境时,裴某和他对阵过几次,性情jian猾如狐,无诺无信之人。他新得了大可汗的位子,正在志得意满之时。诸位看他送来的国书口吻,应该都能看得出来此人狂妄无边,对我朝并无任何敬畏之意。”
“针对薛延陀新可汗的这封国书,裴某有个提议。”
在李相和崔中丞的注视下,裴显起身走到政事堂的明堂大匾额下方,在通亮灯火映照下平静地说,
“冷待和亲公主,藐视大闻朝廷,辱没皇家尊严。——出兵打吧。”
———
出兵的提议不是那么容易通过的。
政事堂其他两位重臣都没有立刻应声。
李相兼领了户部尚书,管着朝廷的钱袋子,眼神闪了闪,说了一句,“朝廷没钱。”
裴显早就等着他说这句。
“朝廷总是没钱,李相每次都是这句。听习惯了。”他的视线转向崔知海。
崔知海叹着气说,“去年太行山兵败,二十万Jing兵,葬送了大半。皇太女殿下五月里太行山招魂,召回来八万英灵。哎。各方还打算着休养生息几年……又起刀兵啊。”
裴显冷静地指出,“号称二十万,实际只有十二万六千。阵亡八万,伤残两万有余。剩下两万余兵已经收拢重新编入南衙禁军。”
崔知海听得牙酸,“裴中书,本官是在和你计算兵力吗?本官是在跟你说,穷兵黩武祸国,朝廷和民间都要休养生息啊。”
当日的政事堂议事,除了共同议定‘不和亲’的主旨,其他的都不了了之。
姜鸾听说裴显主战,是在第二天的事了。
这天正好来了新邸报,邸报上没提,但谢澜抽空过来值房替她讲解时,同样提到了鸿胪寺递上朝廷的国书,以及所有人都在私下里议论的,裴中书主张发兵出征的事。
姜鸾当时正在托着腮发呆。
发兵的年份似乎不太对。
在遥远的前世里,她依稀记得,确实对突厥动了兵。但那是在好几年之后的事了。
耳边是谢澜讲解邸报的清越嗓音,她边听边走神。
上一世,她从洛水被捞起的那个秋冬,身子受损太重,几度濒死,太医们使尽解数把她从鬼门关拉回来,但身体情况,比现在她二兄的情况还要糟糕。
那个秋冬,她始终浑浑噩噩地躺在床上。一闭眼,就是黑夜,一睁眼,天亮了。床边侍疾探病的人来来去去,她连睁眼看清楚来人的力气都没有。
如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