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书吧

喜欢本站请下载app,无广告阅读

372|故国神游(33)三合一

+A -A

    「传抄广……这就意味着涉案的皆是读书人!都是士子!要么是不入仕途的,要么便是在仕途上不甚顺心之人,这些人远离庙堂,看的本就片面。但他们偏又植根百姓中,最会蛊惑人心。如今既然想用民意左右朝局,那你若亲自下场去辩,去争,去论,或者去打杀,那你可不仅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,还站在了被他们蛊惑的更多的子民的对立面。作为皇帝,你确定因为这样的事,你便要赤膊上阵?」

    其中『记丑而博』是说,只看事只看得见不好的那一面。

    干隆这会子想到的不止是製衡这些越拉拢好似越远的士子,而是想着,从古至今,选拔人才的变革除了变革出一科举制度之外,还有别的吗?没有!一千年,都在不断的完善科举,却从没有哪个君王想着去变革他。

    干隆脑子裏嗡的一下,全都懂了。他看向他阿玛:「书院?」

    这个评价中肯的很。干隆抬起头来,「因而儿子才说,此等人该杀。记丑而博,五恶之一,最最可恨。」

    而今,这个变革就放在眼前。做成,他便是真能算的上是亘古以来圣主明君中的一位了。能跟自己比肩的,一隻手也数的过来。

    当然了,千年的制度变革艰难,但却不是说不能并行其他。

    他才要说话,却听他皇阿玛语气又一转,「当然了,你是帝王。便是错,也是错在宽容太过。你问我要怎么办?这事也不难,其一,将你早前下发的谕旨重新昭告天下,哪一年什么时间发的谕旨,谕旨是什么内容,像是不让扰民,不让奢靡,这些事情就该叫天下

    四爷点头,要兴新学,隻告诉他这么做的好处不行。你得告诉他他能从中得到什么,要不然,他如何会只因为你就用国家力量大动干戈。

    林雨桐就这么看着四爷一步一步的将干隆引到了套子的跟前。这不,四爷要收口了,就听他道:「在有科举取士之前,那是『上品无寒门,下品无世族』。世族势力过大,才有了寒门兴起。可如今,没有了世族,却有了士族。一代为官,几代为宦……寒门出身者几何?读书人尊孔孟,学儒家,这个很好。但我们学儒家,尊儒家,敬儒家,也要慢慢的纳百家,要有一匹区别于老儒生的新儒生……」

    什么意思?

    这一会子,他竟然发现你,对这些人想用温和的手段的时候,竟然缺少了趁手的武器。

科举不断,时有恩科,能入仕者亦是微乎其微。文人多了,闲了,便是要生事的。这些人,你用他,他怕你。你不用他,他愤世嫉俗,损你……」

    干隆面色一变,这记丑而博,反过来,也能用在自己身上。皇阿玛其实还是想说江南的事,当时在路上若是按照皇阿玛的意思办了,事情或许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。

    圣人的话里有这么几句:言伪而辩,行癖而坚,记丑而博,心达而险,顺非而泽,此为五恶。

    可紧跟着就想:皇阿玛虽然如今才提出来了,只怕是之前就已经预见科举这些年积攒下来的弊端了,要不然,为何好好的要办书院。或者说,皇阿玛其实不仅仅是预见,而是在海外别国看到过这种变革。而以皇阿玛的性子,做了就必然是要做好的。能做好,他才去做的。

    要真是如此,做下去风险便不大,做成的概率该在六成以上。别说是六成,便是五成也能去尝试。更何况,他现在对这些心野的读书人,也没有比杀人更好的办法。但他没急着应承这事,话题又绕回来,「那么眼前……眼前这事该如何?」不管培养谁去製衡谁,那都是需要时间的。而眼前这件事,却迫在眉睫。

    四爷啪的将扇子合上:「你之前说,记丑而博,这个评价……也对!也不对!对是因为对方只看坏不看好,隻把坏的去宣扬确实有失偏颇,误导人心。而不对也在于,你跟对方犯了一个毛病,你难道不是只看到这事的坏处,却没瞧见这事的另一边。就说那个伪稿,我不看也不知道对方大致写的是什么。他写出来的,你扪心自问,是不是真的有!不要说那些奢靡过度之类的不是你的初衷……既然事情办的叫大家看见的就是那个样子,那有人将这些说出来,就未必全是别人的错。总也有自己做的不到的地方。」

    说完,干隆又嘆气,之前皇阿玛的话也有道理,这些人杀是杀不完的,「可这些酸儒就该这么惯着?」

    绕了一圈子,等的就会你这句话了。不杀人的法子,怎么着都行。四爷将扇子慢慢的展开,缓缓的摇着,「你在朝堂上,满汉文武之间,平衡的极好。为何如今反倒是忘了平衡之道?」

    想到这个,他的心不由的砰砰直跳,第一反应便是:这么做行吗?

    干隆恍然,一拍脑袋,自己需要的是能与之抗衡的新生力量。一旦亲自上场,便已然是输了。可随即他又皱眉,从来隻文武对立。若是文人生乱子,武力镇压便可。可除了武力,如今又从哪裏来的势力与之对抗。而今,不管是文与武的对抗,还是在朝与在野的对抗,其实这都与他这个帝王赤膊上阵无甚区别。在天下人看来,能动用的了武的只有他,能叫在朝官员只针对这些死查到底的也只有他。


【1】【2】【3】【4】【5】【6】
如果您喜欢【搜书吧】,请分享给身边的朋友